顯示具有 外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外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澳洲 Working Holiday - 回港後續 - Citibank 匯款至香港Step by step

之前寫了一篇"剛發現:香港、澳洲互通的銀行戶口 - 花旗銀行" 的文章,現在就補圓一下匯款步驟,因為我發現Citibank 的網頁架構有點不正常,朋友亦因此煩惱了一陣子,所以要正確將澳幣從澳洲轉回香港就有點技巧,這個方法經過親身測試証明無匯款收費。

先要條件:
1. 已經有澳洲Citibank 澳幣戶口,正常的會是Citibank Plus 戶口
2. 已經有香港Citibank 澳幣戶口(曾有朋友跟我說香港的Citibank 職員說沒有澳幣戶口....WTF?港元戶口+外幣戶口不就是澳幣戶口了嗎?)
3. 開通澳洲Citibank 戶口的網上銀行

教學開始:

1. 進入網上銀行的頁面後選"Payment & Transfers" 如黃箭嘴示。




2. 澳洲Citibank 的保安真的不錯,每次登入後如果遇到匯錢部份都要求重新入過電話關聯的保安碼




3. 如要轉錢的話第一步的話就要新增收款人,新增一次之後就可以轉錢了。進入Payments & Transfers的部份,Add/activate payees->add a payee,payee type 內有幾個選項,不要選國外的citibank 戶口,點選telegraphic transfer - swift 的部份,因為選國外citibank 戶口就會出現問題,系統不能認出香港citibank 的戶口。




4. 進入之後有很多東西要輸入的,不用怕,都是簡單的資料,要記住收款戶口是香港的澳消戶口不是香港的港幣戶口!其他跟著填就可以,找swift code 時就用FIND 的找出citibank 出來。



5. 香港的citibank 的swift code 是CITIHKAX,不過也要看看citibank 有沒有更新哦。



6. 完成輸入後,不等如已經可以轉錢!因為系統會在一至兩個工作天後以電郵通知去activate 收款戶口。
成功activate 後,查看payee 的時候就會看見有有關戶口,而payee type 是cross border payee。
要轉的時間,就直接按pay now,接下來就很簡單囉。




7. 因為已經成功新增payee,所以基本上需要的資料都已經有齊了,現在最重要的是在currency 選是用澳幣,不!要!點!港!幣!因為是在澳洲澳幣戶口轉到香港的澳幣戶口。Beneficiary bank fees 選my account 就可以了,因為這個原本是轉到其他戶口應該扣掉的服務收費,但現在都不用收費,所以隨意一個就可以。



完成以上步驟citibank 的匯款就完成了!只需要再等多兩至三天,香港的citibank 戶口就會收到匯款了哦!

全文同步於:
http://blog.ulifestyle.com.hk/blogger/mattatsimplelife/?p=2299595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澳洲 Working Holiday - 第N天 - 剛發現:香港、澳洲互通的銀行戶口 - 花旗銀行

來澳洲之前一直都是想著用一些澳洲當地的銀行,亦想盡辦法令自己帶過來的澳幣安全帶到澳洲,才寫了一篇 澳洲預先開戶!申請銀行戶口 的文章。但原來一直忽視的跨國銀行竟然可以做到一些我想做的事情,就是直接把香港銀行的錢轉到澳洲。


在Citibank Australia 的網頁screen capture 的資料:


在Citibank Hong Kong 收費表的資料:


在這兩個地方寫的"花旗全球轉賬" (Citibank Global Transfer) 是要屬自己的戶口,是免費開戶的,可是我現在已經人在澳洲,原本在香港沒有戶口,但我家人有Citibank 戶口哦!所以只是用匯款匯到香港也是可以的,因為Citibank 匯款收款也是免費哦,如果我早知道的話我就可以在香港先開一個Citibank 戶口,然後再在澳洲這邊開個戶口,把它們都連在一起呢。

我人在澳洲到分行開戶口也得等兩個禮拜,不像NAB 預先申請戶口般可以即時拿到咭,所以不是最方便即時帶澳幣入境的方法。

較理想的approach 應該是先在香港開一個Citibank 香港的戶口,也預先申請NAB 澳洲戶口,帶足夠一個月用的錢到澳洲,放在NAB 戶口,同時申請Citibank 澳洲戶口,再等到戶口啟用後就把香港剩餘的錢轉賬過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港後續update:
Citibank 的確可以提供Global Transfer 的服務,已經親身試過可以免費在澳洲的戶口轉澳幣至香港Citibank 澳幣戶口。不同account holder 轉賬時間需時約3日,相同的1日就可以。

澳洲Citibank 資料:
http://www.citibank.com.au/aus/banking/everyday_banking/citibank_plus.htm

香港Citibank 資料:
http://www.citibank.com.hk/chinese/banking/managing-my-global-accounts.htm?intcmp=C-BK-GBSER-WA-BN6

2014-11-02
已經更新step by step 如何將澳洲citibank 的澳幣轉回香港citibank 澳幣戶口,詳細參考:
http://mattatsimplelife.blogspot.hk/2014/11/working-holiday-citibank-step-by-step.html


全文同步於:
http://blog.ulifestyle.com.hk/blogger/mattatsimplelife/?p=2299599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澳洲 Working Holiday [預備篇] - 兌換外幣

錢到用時一定要,到澳洲working holiday一般人的選擇也是帶澳幣到澳洲作最初的儲備使用,當然也可以用traveler cheque等等。
綜合其他人的意見,最初過澳洲最好帶備AUD$1,500-$4,000現鈔。
錢一般在澳洲前要換,不過兌換前就要有一些基本概念,免得兌換後覺得價錢不對。

買入/賣出
這兩個字在銀行或兌換店的牌價上經常以"買入""賣出""Buy""Sell"作價,有朋友常問何解會有不同的數字。
其實之前應該有一個概念就是"銀行買入""銀行賣出""We Buy""We Sell"

當寫著"銀行買入""We Buy"的時侯,其實是指銀行買你的外幣兌,給你本地貨幣的價錢;
反之寫著"銀行賣出""We Sell"的時侯,就是指銀行賣出它的外幣給你的價錢。

以本地兌換澳幣為例,買入價7.2,賣出價7.3
如果我想將手上的AUD$100 換成HKD 的話就是,銀行用7.2的買入價來買入你的澳幣。兌換後有HKD$720,而不是HKD$730。
如果我想將手上的HKD$720 換成AUD 的話就是,銀行用7.3的賣出價來賣出它的澳幣。兌換後有AUD$98.6,而不是AUD$100。

簡單而言就是以對自己較蝕的兌換率來計算的話就沒錯的。

現鈔/電滙
現鈔外幣兌換率(Foreign Currency Notes Exchange Rates)指的是有現鈔實際貨幣交易,亦即是最普遍的兌換外幣模式。
在銀行分行或兌換店見到的牌價匯率都屬現鈔兌換。
再簡單點就是說"現兜兜"的交易。
有些地方會在兌換率上加手續費,有些不加。

電滙外幣兌換率(Foreign Currency Telegraphic Transfer Exchange Rates 或稱為TT) 泛指以非直接以現鈔收易的兌換率。
通常是戶口轉賬到戶口的兌換率來。
現鈔和電滙的兌換率是不同的,而銀行亦有電滙價供查詢,在網上或電話就可以查到。而提取電滙的外幣也有機會會有手續費,視乎交易金額及銀行而定。
一般網上銀行交易也是用電滙價錢計價。

不同地方的買入/賣出及現鈔/電滙價及收費也不同,要一次過比較有點難度。但現在多數銀行的電滙價會比現鈔價高,有些手續費也會便宜。

以我常用開的渣打銀行為例,
現時網上理財澳元電滙兌換,銀行買入價:7.341255;銀行賣出價:7.383720
剛才澳元現鈔兌換,銀行買入價:7.312680;銀行賣出價:7.403700
而渣打在分行提取外幣的手續費:AUD$1,000 以下免手續費,AUD$1,000 以上收取0.25%手續費,需在2工作天前預約。
因我不需急用的時間,我可以選擇電滙兌換,兌得較多的澳幣,亦不需要額外付出手續費。(當然在銀行拿出來的時侯要分開數天拿啦)





而網上亦有很多兌換率的參考,個人比較喜較Yahoo Finance 的外幣。
http://hk.finance.yahoo.com/currencies/
(!?!現在的澳幣是近半年來的新低!!!)



另外用android 的我有用一個叫"香港外幣滙率" 的app,有標明不同外幣及不同銀行的買入/賣出和現鈔/電滙價。
可惜因渣打銀行沒有公開兌換率,需登入網上理財或電話才可以查詢。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eks.hkrate


Screenshot_2013-06-06-11-58-45

另外外國的朋友很多會用www.xe.com 參考,價錢一般真的也只作參考用,而xe.com 內也有很多不同的工具,但個人不太喜歡用。